於瑜伽初學者 | 10最大常見問題(上) 中,我們提及過印度聖人帕坦加利(Pantanjali) 在大約2000多年前把瑜伽整理成《瑜伽經》(Yoga Sutra),當中列出了八肢瑜伽 (eight limbs of yoga) 作為修練的基本和方向。時至今日,主流瑜伽修練集中於第三肢Asana 體位法 (姿勢),但若視瑜伽為終生修練的話,其餘的七肢絕不能忽略。
八肢瑜伽如下,
Yama 持戒 (節制,即自我控制)
Niyama 精進 (即遵行紀律)
Asana 體位法 (瑜伽姿勢)
Pratyahara 控制感官 (知覺的抽離)
Dharana專心 (專注力)
Dhyani入定 (冥想)
Samadhi三摩地 (解放,啟迪)
(1) Yama 對外持戒 (節制)
Yama 中文解作持戒和行為規範, 是一種道德約束,對外不言行過妄。自我控制不僅限於行為上,更包括我們的言論和思想;對人的行為、說話與思想保持正直且善良。YAMA 是修行的基礎,亦是每天的練習,人無完人,卻可以帶著這個概念到生活中。警惕自己,提醒自己生活本來就是一場修練,瑜伽的修練絕對是超越瑜伽墊上的。
Yama 還包括了 Ahimsa(非暴力) 、Satya(誠實)、Asteya(不偷盜)、Brahmacharya(慾望的協調)、Aparigraha(慷慨),我們將於稍後的文章詳細討論。
2. Niyama 對內精進 (即遵行紀律)
Niyama 中文解作精進,即遵行紀律,是一種對自我的克制,亦可以說成是對自己的管理和要求。最基本的例如要求自己守時、規律等等。紀律不是法規,而是在持續的自我調節中修煉。
Niyama 還包括了 Saucha (純淨)、Santosha滿足)、Tapas(淨化)、Swadhyaya(自我探索)、Ishvarapranidhana (與更高的力量交流),我們將於稍後的文章詳細討論。
3. Asana 體位法 (瑜伽姿勢)
Asana (आसन) 即體位法、瑜伽姿勢,即瑜伽課上的瑜伽動作。哈達瑜伽(Hatha Yoga),也就是最流行的瑜伽之一,透過一連串的動作,調整及平衡身體各個部份。在《瑜伽經》中,帕坦加利只提及了三次Asana所相關的。體位法的目的在於淨化身體 ,並為長時間的冥想做好準備,最終達第八肢三摩地(Samadhi),感受平靜的喜悅。
4. Pranayama 調息 (掌握呼吸)
Pranayama (प्राणायाम),即瑜伽呼吸法(或稱調息法)。透過有意識的呼吸,運用不同技巧去影響空氣在呼吸系統裡的流動、頻率和流量,最終使個人的心靈、身體和潛意識產生連結。瑜伽透過呼吸的鍛鍊去開發潛藏的能量 ,喚起體內的覺醒的生命能量 (life force),即prana (प्राण)。
5. Pratyahara 控制感官 (知覺的抽離)
Pratyahara (प्रतिआहार)所指的是知覺的抽離,控制感官。透過減弱外界的干擾,使心靈往內轉。感官的抽離修練有助專注於其他的瑜伽七肢。
6. Dharana 專心 (專注力)
Dharana (धारणा ) 意味著心靈的集中,將心靈引向一個物件並將注意力投放於當中。 Dharana為第七和第八肢的修練打好基礎。
7. Dhyani 入定 (冥想)
Dhyani (धारणा) 即是入定和冥想的狀態,心靈集中於內在單一的焦點。
8. Samadhi 三摩地 (解放,啟迪)
Samadhi (ध्यान) 三摩地,也稱為「三昧」,在三摩地的狀態下心靈會處於完全的平靜,身心在各個方面都保持保衡。在瑜伽中,最高境界在於冥想,最終進入三摩地,這是一種最高意識的知覺狀態。
三摩地聽來抽象,所以本文節錄了來自《圖解冥想》一書中的解說和一個故事,
三摩地或三昧意即「甚深的禈定」,是隨著禪定功夫的深入,修習者及採用的方法、對象、與目標和過程三者完全融合,時間和空間、身體和心靈完全合一的境界。日常生活中,三昧也指融入某對象,並陶醉在和它靈魂成為一體的狀態。
有個弟子想要學習冥想上帝,就求助於他的導師,但在冥想時仍不由自主地想起他心愛的水牛。導師就說:「那你就從此冥想水牛吧。」第子依言。
幾天後導師去見他,他在屋內應道:「老師,恐怕我不能出來迎接你,你扇門太小,我的角會被卡住。」導師答說:「你已經與冥想的對象相連了,現在觀想上帝,也肯定會成功。」這則寓言表明三昧就是知覺的主題對自身的知覺消失,即經由某種專注所達到超越肉體的更高意識層次。
參考資料:
The Classic Yoga Bible : Godsfield Bibles by Christina Brown
《圖解冥想》藍梅 著 - 出版社:華威國際事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