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吠陀(Ayurveda)
阿育吠陀(即Ayurveda),早於5000年前由印度聖人開始流傳至今,被喻為最古老的醫學養生法,依據個人的體質,配合適當的飲食及生活調整,結集成一套完整而又科學化的養生醫學指南。當中提倡的理論經由觀察和實踐集結而成,以口傳方式一代傳一代,最終發展成當今引領印度醫療的完整系統。時至今日,阿育吠陀逐漸廣為人至,世界各地越來越多人學習這套以自然為本的養生法。
阿育吠陀與瑜伽同樣源自印度,而著鮮為人知的是它們其實姊妹科學。阿育吠陀與瑜伽,兩者信奉真正的健康是身(body)、心(mind)、靈(spirit/soul)三者的平衡,其中一方面失衡都會對整體健康構成影響。很多人說「意識影響實相」,這不是絕對答案,卻總是有跡可尋,生活中快樂的人通常活得比較健康且長壽。
阿育吠陀(Ayurveda)是甚麼?
阿育吠陀是印度古老的科學醫療法,著重療癒性、預防性、同時結合飲食及生活習慣,從而達至有效且實用的養生法,亦被稱為長壽科學(the Science of longevity)。阿育吠陀涵蓋多個範疇,當中包括心理學、哲學、及精神性靈修等,認為在廣闊的大宇宙裡,每個人都是一個微宇宙。
阿育吠陀認為身心平衡是健康的基石,並提出一系列的生活指引以助習者以天然的方式達到健康,當中包括日常生活習慣、飲食建議、治癒療法等。阿育吠陀不靠單一「病徵」作為治療的目標,而是從微觀(個人的年齡、體質、狀況、情緒等)和宏觀(天氣、時間等)的層面去評估整體的健康。
和瑜伽一樣,阿育吠陀的理論看似複雜,但一旦領悟了箇中「平衡」的智慧,對整體的健康和生活均有莫大裨益。
梵文阿育吠陀(Ayurveda)的意思
阿育吠陀的梵文是ayurveda,由兩個字詞組成,"AYUR"解作生命,而"VEDA"則解作知識。
顧名思義,人類必須有充份的知識去了解生命才能達致身心平衡。阿育吠陀(Ayurveda)指出人類是具多維度思考,並受到不同情感及直覺驅使的驅殼。縱然你本身並未能察覺到精神所在,但簡單如每天進食的食物及日常生活的方式已經影響著精神水平,而阿育吠陀所做的便是透過這些生活指引助你認知你和生活中一事一物間的連繫。了解阿育吠陀後,你便會知道真正的健康不單單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全面的從生活裡獲著平靜,活在喜悅、快樂和健康之中。
我們將會在稍後的文章陸續分享更多阿育吠陀的智慧。
阿育吠陀(Ayurveda)的簡史
大概於5000多年前,阿育吠陀(Ayurveda)源起於印度河谷地區,透過口傳的方式一代傳一代。首次文字紀錄於古印度的「吠陀文獻」(Vedas) ,亦被稱為「智慧之書」(The books of wisdom)。
「吠陀文獻」(Vedas)被譽人類歷史最古老的文獻,推斷在公元前1700年至1000年間寫成,而當中更記載了超過10,000年前的知識。 「吠陀文獻」(Vedas)有如生命指南,記載了一切須知,從自身癒合,到身心靈與宇宙的結合,各方面都涵蓋在內。時至今天,仍然沒有人能解釋為何這些古老知識具有如此「超前」的智慧,效能令人驚嘆不已。很多人認為,寫「吠陀文獻」(Vedas) 的聖人一定擁有某種超越常人的能力,從而接收到很多來宇宙的訊息,確實耐人尋味。 「吠陀文獻」中的種種智慧,透過口傳、唱誦、經文等,流傳至現在。至於阿育吠陀(Ayurveda),則是「吠陀文獻」的中心系統之一,著重個人的整體健康。阿育吠陀相信,身體是靈魂修練的媒介,真正的健康,必須達到身心靈的平衡。
阿育吠陀對人體的了解,遠遠超越了當時人類的知識水平,鄰近國家亦因此開始參考這套「超前的科學」,並沿著絲綢之路由印度橫誇中國傳至印度尼西亞等地區。大約於公元400年,阿育吠陀的文獻逐漸被翻譯成中文;及後於公元700年,中國學者到訪印度學習阿育吠陀,展開了阿育吠陀對中國醫學發展的影響。阿育吠陀(Ayurveda)由印度四方八面傳播:西至波斯帝國及歐洲;東至埃及;南至索馬里。阿拉伯商旅使用印度的藥理解決醫療問題的方式,漸漸散播至希臘及羅馬帝國,最終成為歐洲醫藥及草本學的基礎。
於公元前500年前出生的佛陀(The Buddha)亦是阿育吠陀的追隨者,他所提倡於的佛學正正是阿育吠陀的其中一種實踐。在一個對人類身體及靈性認知甚少的時代,阿育吠陀解釋了疾病的起因、身心不平衡的症狀、身體的獨特性以及達致心理、情感及精神健康的方法。
可惜,阿育吠陀在英國統治印度的時期被禁止。縱然印度人民不願背棄他們的傳統方式,但仍被强迫使用西方藥物作為治療方式。因此,當時於各個家庭透過食譜暗中延續阿育吠陀,利用不同食材、香料、油、草藥等發展成藥膳,使阿育吠陀(Ayurveda)得以流傳並盛行。印度南部城市喀拉拉邦(Kerala)是阿育吠陀的天堂,孕育出不同的阿育吠陀(Ayurveda)養生中心及教育機構。現時更多人都認為它對身體及心理精神健康比起西方藥物皆更為全面,令阿育吠陀(Ayurveda)再次冒起。